课程教学大纲 | ||||||||||||||||||||||||||||||||||||||||||||||||||||||||||||||||||
[字号:大 中 小] 2014-05-14 阅读次数: | ||||||||||||||||||||||||||||||||||||||||||||||||||||||||||||||||||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课程代码:04290070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2 2.学 时:32(理论学时:26 实践学时:6) 3.课程性质: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程是全院毕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 4.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5.适用专业:三年制大专三年级所有专业 6.先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课程的内涵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校各专业学生生涯管理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引领课程,是全校性的一门公共课。 本课程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和指导。通过职业、就业与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法律教育,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途径、技巧、心理调适、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依据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本课程贯穿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转变的整个过程,在内容上注重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与学生的学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就业、创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用就业、创业指导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与先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的导向课程,成为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引领课程。 三、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知识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与创业的形势、政策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社会职业状况及就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学会调适就业心理问题,规避就业与创业风险。 能力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提高就业与创业的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参与竟争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确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素质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学生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健康的就业与创业心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素质,为实现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四、课程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就业与创业概述(共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创业 一、职业 二、就业 三、创业 第二节 就业与创业政策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 三、我国现行的创业政策 第三节 就业与创业形势 一、就业形势分析 二、创业形势分析 三、影响就业与创业的因素 第三节 就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劳动法》 二、《劳动合同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职业与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就业与创业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现行的就业与创业政策。 【教学要求】 1、了解就业与创业的基本知识及当前的就业与创业形势。 2、理解我国的就业与创业政策。 3、掌握就业活动中的法律、法规。 【教学原则与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要结合本省、本市、本行业和本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人才市场、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本课程应根据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针对多数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创业精神与创业心理素质不强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主要采取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问题与思考】 1、职业的功能和作用有那些? 2、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3、结合实际谈谈创业对高职生的意义。 4、分析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 5、《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有哪些? 6、简述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共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一、理想与职业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三、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教学要求】 1、了解职业理想的含义、特点、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职业理想有哪些特点?它有何作用? 2、如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3、职业道德有什么特点?其基本规范有哪些? 4、简述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职业生涯规划(共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一、职业生涯概述 二、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五、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要素;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教学要求】 1、认识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2、帮助学生写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能根据规划书的要求,指导、安排就业之路,实现职业理想。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社会调查法。 【问题与思考】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它对我们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2、简述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具体步骤。 3、根据学习内容,试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四章 就业准备及择业观念(共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素质准备 一、思想道德素质准备 二、知识能力素质准备 三、身体心理素质准备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高职生择业观现状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教学要求】 1、理解就业前应具备基本素质的内涵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2、了解当前高职生的择业观,明确高职生应树立的正确择业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结合实际谈谈就业前应作好哪些素质准备?如何去做? 2、高职生有哪些择业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五章 就业途径及信息搜集(共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就业途径 一、自荐 二、他荐 第二节 搜集就业信息 一、就业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二、就业信息的搜集 三、就业信息的分析及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就业的基本途径;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方法、分析及应用。 教学难点:就业信息的分析及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自荐与他荐的方式;掌握自荐的技巧。 2、了解就业信息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及搜集方法;帮助学生对就业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和应用。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简述高职生的自荐方式与技巧。 2、什么是就业信息?它有哪些特点? 3、如何对就业信息进行搜集及运用? 第六章 就业应聘技巧(共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荐材料准备 一、自荐材料概述 二、自荐材料的设计 三、自荐材料的投寄 第二节 笔试技巧 一、笔试的作用及种类 二、笔试的准备 三、笔试的应试策略 第三节 面试技巧 一、面试概述 二、面试前的准备 三、面试礼仪 四、交谈技巧 五、面试成功的原则 六、面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的准备;笔试的应试策略;面试礼仪及交谈技巧。 教学难点:写求职信应注意的问题;面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 1、了解自荐材料的内涵和设计,掌握自荐材料的书写要求及注意事项,能够写出一份较好的自荐材料。 2、理解笔试和面试技巧,掌握笔试和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能够从容应对,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情景模拟法。 【问题与思考】 1、结合自身实际写一份个人简历和求职信。 2、笔试过程中有哪些技巧? 3、面试前要做好哪些准备?面试有哪些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4、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一次模拟面试活动。 第七章 就业心理与调适(共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就业期望及调节 一、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状 二、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成因分析 三、就业期望值的调节 第二节 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一、就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二、诱发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三、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调节;高职生就业中心理问题的调适。 教学难点: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教学要求】 1、了解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状及其成因,掌握其调节方法。 2、了解高职生就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掌握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影响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高职生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就业期望值的调节? 2、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如何调适就业心理问题? 第八章 就业风险及防范(共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见就业风险及防范 一、虚假职位信息带来的就业风险 二、“黑职介”带来的就业风险 第二节 其他就业风险及防范 一、协议风险 二、试用期风险 三、劳务风险 四、高薪风险 五、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虚假职位信息、“黑职介”带来的就业风险及防范;试用期风险、高薪风险及防范;高职生求职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各种风险的防范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就业风险的含义及形式,掌握其防范措施。 2、掌握求职中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虚假职位信息、“黑职介”带来的就业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 2、简述协议风险、试用期风险、劳务风险、高薪风险的内容及防范措施。 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第九章 转换角色 适应社会(共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职业角色转换 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二、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积极适应社会 一、社会环境的适应 二、职业岗位的适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适应社会环境及职业岗位的途径。 教学难点: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要求】 1、了解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阶段及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解决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了解职业岗位适应期的四个阶段;掌握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岗位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毕业生如何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2.毕业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3.青年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4.适应职业岗位的途径有哪些? 第十章 创业与成功(共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业的意义及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 一、高职生创业的意义 二、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三、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创业目标的确立 一、确定创业方向 二、选择创业方式 三、确立创业目标 第三节 创业计划的拟定 一、创业计划的作用 二、创业计划的内容 三、拟定创业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创业构想的实践 一、选址 二、取名 三、筹资 四、办理法定手续 五、招聘员工 六、择日开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业的意义及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创业目标的确立;创业计划的拟定;创业构想的实践。 教学难点:创业目标的确立;创业构想的实践。 【教学要求】 1、了解创业的意义及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目标的确立、创业计划的拟定及创业构想实践的涵义。 2、掌握创业方式的选择、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创业构想的实践步骤。 【教学原则与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问题与思考】 1、高职生创业有哪些意义? 2、创业者必备哪些素质? 3、怎样确定创业方向和创业目标? 4、拟定创业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 5、实践创业构想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五、实践教学环节及要求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使其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组织演讲、辩论、讨论 通过演讲、辩论或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多元思想碰撞的氛围,使他们在碰撞中辨别是非,在交流中发现真理。最后由老师加以引导,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 2、观看音像资料片 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片,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组织学生观看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在本职岗位上艰苦创业、奋发成才的音像资料,要求看后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3、组织学生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而积极地探索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调查报告要统一格式,并根据调查情况真实填写。 4、模拟人才市场 模拟人才市场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模拟实践中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可采取事先安排角色和临场发挥两种形式。 5、参观当地人才市场和实验实训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人才市场,参加人才交流活动,熟悉双向选择的基本程序;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实训教育基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就业前景及创业方向。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注意学生安全,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回校后写心得体会。 六、课外与校外教学活动安排 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1)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深入到工厂、企业、街道、民居,组织学生开展“就业形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分析讲解。 (2)组织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人才市场,参加人才交流活动,熟悉双向选择的基本程序;分批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去实验实训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活动,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就业前景,撰写实践心得。 七、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授课 习题课 实验实训 课外或其他教学环节 总学时 第一章 2 1 1 4 第二章 2 2 第三章 2 1 1 4 第四章 2 2 第五章 1 1 2 第六章 4 2 6 第七章 3 1 4 第八章 3 1 4 第九章 1 1 2 第十章 1 1 2
八、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形式:开卷 3. 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大纲编写人:陈丽 大纲审定人:丁付斗 高爱国 王金义 大纲批准人: |
||||||||||||||||||||||||||||||||||||||||||||||||||||||||||||||||||
返回 打印 关闭 | ||||||||||||||||||||||||||||||||||||||||||||||||||||||||||||||||||
相关内容 |
主办单位:临沂职业学院思政部
版权所有:思政部 电子信箱:lyzyxyszb@163.com 联系电话:0539-2872057 地址:临沂市罗庄区湖东路63号 邮编:276016